广告:热烈庆祝【衡水瑞隆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全球资源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

二氧化碳气体爆破设备实施方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单价: 面议
起订: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所在地: 河北 衡水市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9-03-27 09:30
询价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产品详细说明
实施方案
二氧化碳爆破在煤矿中使用主要分为五个工作步骤。一步骤地面操作间的装管。第二步爆破工作面的打眼。第三步将装好气的致裂管运输到工作面。第四步把二氧化碳致裂管放炮眼里面,并且封孔,放炮。第五步回收。
(一)地面操作间装管
1、二氧化碳致裂管灌装前的准备工作:①需要给充装机、拆装机供应380V交流电。②储液罐有足够的液态二氧化碳。③致裂器和相应的耗材(加热棒、爆破片、垫片)。④万用表、钳子、扳手、内六角等工具。
2、操作方法
 
2.1组装①将致裂器储液管放在陈列架上,将铁丝插入主管中,并使带钩的一端从主管刻字的一端伸出。然后把用铁丝勾住加热装置的导线并拉动铁丝使导线从储液管的另一端伸出。②将定压剪切装上密封垫,并与加热装置的导线连接在一起(注意定压减切片凸起的一端朝里)。然后拉出加热装置,使定压减切片完全进入储液管内。③先拧紧释放管,再拧紧充装阀,均拧到手无法拧动为止。④将拧好的致裂器放在拆装机钳口上,并将充装阀一头插入拆装头里。然后顺时针旋转急停按钮,按下启动按钮以启动拆装机。⑤按住夹紧按钮压力上升到10MPa以上后放开。然后按住紧固按钮当压力上升至10MPa时,放开紧固按钮。⑥按住松开按钮,然后将致裂器掉头。⑦重复步骤⑤⑧测量电阻,电阻在1-2欧姆为正常。
 
2.2充气
①将致裂器放在充装台上对好充装孔,拧紧夹紧杆并用内六角扳手打开充装阀。然后打开致裂器所对应的球阀,关闭没有致裂器的球阀。②按下充装机上的清零键,将称重仪表清零。③放气:每天首次工作前,需要放气,将整个管道排空。先打开充装台上的进口球阀和出口球阀。然后按下放气按钮,直到出口球阀喷出连续不断的白色气体后,关闭出口球阀。④洗管:按下放气按钮后,关闭进口球阀然后打开出口球阀,将致裂器内的二氧化碳放出,放出一大部分后关闭出口球阀。重复两到三次,⑤充装:关闭出口球阀后,按下增压按钮,待致裂器充满后机器会自动停止。机器停止后,用内六角扳手将致裂器的充装阀关闭,然后关闭进口球阀,再打开出口球阀将多余气体放出。⑥测试密封性:将致裂器的充装阀和释放管分别放入水中,确保没有大量气泡。
 
技术特点: 气体致裂装置(二氧化碳爆破)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受热气化膨胀,快速释放高压气体破断岩石或落煤,解决了以往普通爆破物的开采和预裂中破坏性大,危险性高矿体粉碎等缺点为矿山安全开采和预裂提供可靠保证,广泛适用与煤矿和各种矿山的开采。液态二氧化碳致裂器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受热迅速气化膨胀并释放足够的爆破能量,造成岩体或煤体破裂,取代了传煤炭开采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独特的设计,在工作时不会产生任何明火或火花; (2)属于低温致裂器,爆破后致裂器表面温度及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极低,再加上产生的大量的高压二氧化碳气体能够营造一个惰性的气体环境,从本质上杜绝了瓦斯爆炸的可能性; (3)威力大、抛煤量多、块大、抛出距离短,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不会造成放炮崩人事故的发生; (4)爆破后,粉煤比率明显降低,基本不扬尘,大大降低了煤尘爆炸隐患; (5)爆破能力可控,通过选择不同泄能片、二氧化碳充装重量及发热管等调节控制致裂器的工作压力; (6)无炮烟,不产生CO及NO化物等有毒气体,能够较好的改善工作环境,有益矿工身体健康; (7)一次投入可反复使用。设备结构及性能经数千次反复试验、改进、优化,使用中故障少、可靠性高、适用性强; (8)气体致裂装置的核心材料——厌氧性压控发热剂,是经过优化配比的特殊材料配置而成,在空气中无法点燃或引爆,必须把加热装置置于特殊环境中,还可防止由于碰撞或高空坠落而造成的燃烧或爆炸。
气体致裂装置的应用领域 根据二氧化碳致裂器的技术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煤矿、非煤矿、露天、井下等;在煤矿领域可以用于深孔预裂爆破增透、煤(岩)巷道掘进、工作面落煤、瓦斯防治、煤层气增产、强化煤层注水防尘、强制爆破放顶、煤仓清堵、井巷修复(底鼓)等。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 产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