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烈庆祝【深圳市安普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为全球资源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 » 全球商务网 » 商务服务 »

云浮铸铁断裂分析-专业第三方金属材料检测机构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品牌: 安普检测
规格: 所有
型号: 所有
产地: 深圳
单价: 100.00元/样
起订: 1 样
供货总量: 100 样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所在地: 广东 深圳市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8-06-11 10:49
购买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产品详细说明

云浮铸铁断裂分析-专业第三方金属材料检测机构,提供金属材料检测报告,数据准确,价格实惠,周期快捷,客户好评如潮,值得信赖的检测机构!

我司常规测试项目如下:

1.成份分析(矿石,沙土,水样,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2.力学性能:高低温拉伸,弯曲,冲击,抗压,焊接工艺评定

3.物理测试:维氏硬度,洛氏硬度,布氏硬度,里氏硬度,显微硬度,扭力测试.

4.金相测试:晶粒度,低倍组织,夹杂物,镀层厚度,脱碳层/硬化层深度,断口检验,切片分析。

5.环境老化试验:盐雾测试、UV老化、氙灯老化、温湿测试、循环盐雾等

6.油漆涂料:汽车涂料,船舶涂料等

7.汽车及零部件检测,建筑材料与工程检测

8.电子元器件检测,环境可靠性测试

9.水质与土壤检测

10.电镀分析与检测 

如有相关检测需求,欢迎随时咨询我们!谢谢!顺祝商祺!(2230067998,181-2654-7679 黄小姐)


10


机械产品的失效一般可分为非断裂失效与断裂失效两大类。非断裂失效一般包括磨损失效、腐蚀失效、变形失效及功能退化失效等。       

断裂失效是机械产品最主要和具有危险性的失效,其分类比较复杂,一般有如下几种:       

(1)按断裂机理分为滑移分离、韧窝断裂、蠕变断裂、解理与准解理断裂、沿晶断裂和疲劳断裂;       

(2)按断裂路径分为穿晶、沿晶和混晶断裂;       

(3)按断裂性质分为韧性断裂、脆性断裂和疲劳断裂。在失效分析实践中大都采用这种分类法。       

断裂失效分析是从分析断口的宏观与微观特征入手,确定断裂失效模式,分析研究断口形貌特征与材料组织和性能、零件的受力状态以及环境条件(如温度、介质等)等之间的关系,揭示断裂失效机理、原因与规律,进而采取改进措施与预防对策。

1、韧性断裂失效分析

韧性断裂又叫延性断裂和塑性断裂,即零件断裂之前,在断裂部位出现较为明显的塑性变形。在工程结构中,韧性断裂一般表现为过载断裂,即零件危险截面处所承受的实际应力超过了材料的屈服强度或强度极限而发生的断裂。

金属零件韧性断裂的机理主要是滑移分离和韧窝断裂。

滑移分离:韧性断裂最显著的特征是伴有大量的塑性变形,而塑性变形的普遍机理是滑移,即在韧性断裂前晶体产生大量的滑移。过量的滑移变形会出现滑移分离,其微观形貌有滑移台阶、蛇形花样和涟波等。

韧窝断裂是金属韧性断裂的主要特征。韧窝又称作迭波、孔坑、微孔或微坑等。韧窝是材料在微区范围内塑性变形产生的显微空洞,经形核、长大、聚集,最后相互连接导致断裂后在断口表面留下的痕迹。

金属零件韧性断裂失效分析依据:

(1) 断口宏观形貌粗糙,色泽灰暗,呈纤维状;边缘有与零件表面呈45°的剪切唇;断口附近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如残余扭角、挠曲、变粗、缩颈和鼓包等。

(2) 断口上的微观特征主要是韧窝。

2、脆性断裂失效分析

工程构件在很少或不出现宏观塑性变形(一般按光滑拉伸试样的ψ<5%)情况下发生的断裂称作脆性断裂,因其断裂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故又称作低应力断裂。

金属构件脆性断裂失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由材料性质改变而引起的脆性断裂,如兰脆、回火脆、过热与过烧致脆、不锈钢的475℃脆和σ相脆性等。

(2)由环境温度与介质引起的脆性断裂,如冷脆、氢脆、应力腐蚀致脆、液体金属致脆以及辐照致脆等。

(3)由加载速率与缺口效应引起的脆性断裂,如高速致脆、应力集中与三应力状态致脆等。

3、疲劳断裂失效

工程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经一定循环周次后发生的断裂称作疲劳断裂。


17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 产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