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耕机械化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当年,新中国的农机工业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白手起家。一个几千年依靠犁、耙等农具及人畜劳力而作的农耕方式,硬是在全国人民自力更生的奋斗下,迅速建立起了包括播种、耕作、收割、运输、水利、林业、饲料、场上作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农机零配件制造等行业的农机工业体系,全国所有人民公社基本都成立了农机站或拖拉机站,其中仅一拖生产的拖拉机即完成了全国机耕地60%的耕作任务,当年的一元面值人民币上还镌刻着一位女拖拉机手的生产图。到80年代初,全国机耕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40%。
有专家分析认为,这一阶段的突出贡献是提高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促进了粮食和农林牧副渔业增产增收,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村机械人才,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此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使耕地分块到户,大型机械一度被小型化需求所代替,农机购置主体由过去的国家、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民个人为主。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节约投资,甚至放弃了已经熟悉使用的农业机械生产,重新回到了人畜而作的耕种方式。
在这种情势下,许多农机企业纷纷亏损,一些地方的农机站纷纷解散。东北一家覆盖全国9成市场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企业,最终竟被外国同行兼并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