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
片碱国家标准(GB209-2006)关于固体氢氧化钠(包括片状、块状、粒状)的部分标准:
产品用途
1.用于造纸、纤维素浆粕的生产;
2.用于肥皂、合成洗涤剂、合成脂肪酸的生产以及动植物油脂的精炼。
3.纺织印染工业用作棉布退浆剂、煮炼剂和丝光剂。
4.化学工业用于生产硼砂、氰化钠、草酸、苯酚等。
5.石油工业用于精炼石油制品,并用于油田钻井泥浆中。还用于生产氧化铝、金属锌和金属铜的表面处理以及玻璃、搪瓷、制革、医药、染料和农药方面。
6.食品级产品在食品工业上用做酸中和剂,可作柑橘、桃子等的去皮剂,也可作为空瓶、空罐等容器的洗涤剂,以及脱色剂、脱臭剂。
7.还可用做碱性干燥剂。烧碱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应用,许多工业部门都需要烧碱。使用烧碱最多的部门是化学药品的制造,其次是造纸、炼铝、炼钨、人造丝、人造棉和肥皂制造业。另外,在生产染料、塑料、药剂及有机中间体,旧橡胶的再生,制金属钠、水的电解以及无机盐生产中,制取硼砂、铬盐、锰酸盐、磷酸盐等,也要使用大量的烧碱。
质量标准
工业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209-2006;工业用离子交换膜法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 GB/T 11199-89;化纤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11212-89;食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5175-2008
分子量40.00
消耗定额纯碱苛化法天然碱苛化法
纯碱(Na2CO3 100%计) t/t 1.388 1.55~1.60
石灰石(CaCO3 100%计) t/t 1.550 1.800
焦炭 t/t 0.130 0.180
蒸汽t/t 7.000 7.80
重油 t/t 0.250
电 kWh/t 70 150
水银法(固碱) 隔膜法(固碱100%计)
原盐(NaCl 100计) t/t 1.602 1.606
盐酸(HCl 31%) t/t 0.100 0.037
直流电 kWh/t 3027 2359
动力电 kWh/t 72 162
蒸汽 t/t 0.395 5.009
重油 t/t 0.224
单极式离子交换膜法
一次精制盐水 m3/t 166
盐酸(HCl 31%) t/t 0.166
烧碱(NaOH 100%计) t/t 0.102
纯水 t/t 1.2
直流电 kWh/t 2164
动力电 kWh/t 15
-----------------------------------------------------------------------
日本膈膜法 t/t 水银法 t/t
(95% NaOH 计) (99% NaOH计)
原盐(NaCl 90%) 1.830 1.830
纯碱(Na2CO3 98%) 0.021 0.022
盐酸(HCl 35%) 0.022 0.027
烧碱(NaOH 97%) -- 0.043
---------------------------------------------------------------------------------------------------------------
技术标准
项目 指 标
水银法 苛化法 隔膜法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氢氧化钠 ≥ 99.5 99.5 99.0 97.0 97.0 96.0 96.0 96. 0 95.0
碳酸钠≤ 0.40 0.45 0.90 1.5 1.7 2.5 1.3 1.4 1.6
氯化钠≤ 0.06 0.08 0.15 1.1 1.2 1.4 2.7 2.8 3.2
三氧化二铁≤ 0.003 0.004 0.005 0.008 0.01 0.01 0.008 0.01 0.02
钙镁总含量(以Ca
计) ≤ 0.01 0.02 0.03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二氧化硅≤ 0.02 0.03 0.04 0.50 0.55 0.60 ---- ---- -----
汞≤ 0.0005 0.0005 0.0015 ---- ---- ----- ----- ----- -----
化学实验室保存固体氢氧化钠时要注意把试剂瓶口封严,以防止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潮解或与二氧化碳反应。烧碱可通过电解食盐溶液,或通过碳酸钠与石灰乳反应获得。
应急措施
片碱在水处理行业中被广泛当成中和剂使用,在化工行业中广泛用于各种钠盐制造、肥皂、造纸、棉织品、丝、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镀、漂白等。片碱具有强腐蚀性,对于片碱的安全防护有着特殊的要求。
对片碱操作的工人是最容易受到片碱危害的人群,要求这些员工在上岗之前要穿着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并且要求公司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片碱在生产过程中容易泄漏,对于片碱泄漏要采用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酸碱服。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塑料布覆盖泄漏物,减少飞散。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